作为“指尖上的政府”,政务新媒体是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重要阵地,是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和发力点。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和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将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作为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积极做好政务新媒体关停并转工作,同时,一批网感强、内容实、形式新的政务新媒体在“大浪淘沙”后越来越会“整活”,凭借专业且幽默风格、科普与视频策划新颖大胆、花式“内卷”与地域特色、全域社交化互动等圈粉、获赞。但目前大部分新媒体政务号如何在内容创作、账号运营上整“活”,既有“活”形式又有“真”内容,借鉴吸取全国各地政务号出现的问题和教训,避免形成新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仍是各地政务号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政务号整“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无关发布,存在功能定位不准确。政务号的本位,是在新媒体时代直接发布和传播政务信息,然而在智能媒体的洪流中,部分新媒体逐步被流量裹挟。部分单位官方微博频繁发布养生健康内容,少数官方账号竟然出现追星娱乐、推销商品等与政务毫不相干的“任性”行为。这不仅极大地浪费了资源,也让群众对政务服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产生了严重质疑。如,据光明网5月20日发布《这些政务号,摁错了去留的“开关”》一文中提到,已经关停的江苏省某水务局账号通常连续多日不更新,即使更新内容也大多为一键转载他人文章,“注水”的痕迹太明显,而认证为“中共镇原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的蓝V政务微博,曾经多次发布“测算、合婚、开财运”等内容,引发网民争议。
(二)疏于管理,沦为“僵尸账号”乃至被盗号引发网络舆情。部分政务号运营乏力,长期不更新,成为无人问津的“僵尸号”“睡眠号”,甚至出现刚开通就陷入停更状态的情况。部分更新不及时,远远无法满足群众对于及时获取信息的迫切需求,而部分政务号在互动服务方面严重缺失,限制评论或直接关闭评论功能,面对群众的咨询和投诉拖延时间、敷衍了事,甚至“拉黑”群众,引发一系列舆情危机。此外,少数政务号缺乏有效维护,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如密码设置简单、未开启二次验证等,被不法分子趁机盗用,进而发布不良信息,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据新京报传媒研究官方账号发布,认证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城管中队微博账号“江夏五里界城管中队”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发布大量代孕、招嫖信息,经核查,账号持有者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城管中队长期对该账号失管失控,微博账号停止更新后,被人恶意盗取并发布不良广告。
(三)运营不专业,舆论翻车和流量反噬频频有之。部分地区在开办政务号时,未能切实从实际情况出发,仅仅盲目跟风,一味追求“你有我也有”,在后续的运营过程中,严重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各种“为了更新而更新”的情况层出不穷。部分政务新媒体发布的内容缺乏专业性和深度,存在表述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难以吸引和留住用户。部分政务号充斥着推销商品、追星、玄学算命等内容,甚至出现公号私用的状况,由于运营不专业导致的舆论翻车和负面舆情,往往会引发公众的强烈反感和抵制,导致政务新媒体的流量大幅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大大削弱了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力。如,2020年,“平安黑龙江”和“中国新闻网”等蓝v微博官方账号转发“肖战后援会”微博,引发舆论声讨公号私用。
(四)导向不准错误表述,致使政府公信力遭受侵蚀。通过政务账号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网民关切,是政务公开的进步,部分政府部门在发布政务信息时,未能严格把关,导致信息内容不准确、不完整或存在歧义。这种情况容易引发公众误解和不满。面对突发事件或敏感话题时,部分政府部门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和控制,导致不实信息、谣言等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甚至出现个别政务账号为了赚流量、博眼球,做“标题党”、剑走偏锋、制造噱头,造成社会不良影响,损害了政府部门公信力。
二、对策建议
(一)坚持利民导向,整合政务媒体发布平台。建议加强统筹,持续做好政务新媒体整合、管理工作,开展好政务新媒体管理办法执行的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好开办整合与变更关停要求,集中资源和精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账号。同时,要求各地坚持政务属性,以服务和利民为导向,注重时效与速度,紧扣政府机关的权力职责和工作特点,紧贴群众需求,建立快速发布机制,第一时间发布关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利益的重要信息,加强重大事件后的回应速度,及时澄清谬误,用权威信息挤压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
(二)立足自身职能,提升内容质量。建议各地政务新媒体运营精准定位,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和用户需求,设定不同的账号定位,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合的风格传声达意,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达到严肃与幽默的平衡。比如微信作为一个以图文为主的平台,适合发布权威信息、深度解读政策、科普知识等,通过完善排版、页面设计、字体等细节,提升用户体验;抖音作为短视频平台,适合发布轻松诙谐政务宣传内容,进行形象传播和舆情引导。建议多尝试H5动画、图解、漫画等新媒体表现手法,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同时,各地政务新媒体需明确自身政务信息与服务提供者的属性,警惕陷入“流量至上”陷阱,以免本该发挥服务功能的账号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
(三)注重人才培养,推动质量提升。建议注重组织政务新媒体运维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严格落实从事政务新媒体工作人员须经培训后方可上岗的要求,确保从事人员政治敏锐性高、熟悉各类新媒体规则、保持工作热情等。同时,鼓励各地做好管理人员管理和培训,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分享工作理念、技能等方面的经验,不断提升政务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畅通沟通渠道,提升服务效能。建议各地政务部门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设立在线问答、意见反馈等栏目,并确保及时公开答复,畅通互动渠道,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始终以提供有价值的政务信息和便捷的服务为核心要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同时,注重在政务新媒体平台上培养意见领袖,发挥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或热心公众作用,通过意见领袖的发声来带动更多用户参与互动。
(五)健全监管机制,防范不良信息。建议加强对政务新媒体的监管,设置网络话题风险清单,坚持先审后发,建立“发布前审核+发布后巡检”的机制,信息发布前对需要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杜绝存在敏感词、错别字、表述不当等内容错误,及时发现并清理内容风险点;信息发布后加强日常巡检,定期出具检查报告,对发现的内容安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采取人工和第三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解决“内容审核”和“日常巡检”难题,及时发现并纠正新媒体信息错漏情况,严把政治关、法律关、保密关和文字关。